初夏时节,一场“打好攻坚战·奋斗者说”主题交流活动拉开帷幕。两名军政兼优的先进典型——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机动一中队指导员刘青松和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教导员姚瑶,通过“云端”连线展开对话,共述奋斗经历,共话使命担当。聆听两人的奋斗故事,官兵们深切感悟到了“请党放心,强军有我”的使命责任,从中汲取了奋发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
强军路上,碰到困难挫折怎么办?对于这个话题,嘉陵江畔的营区里,面对中队官兵和屏幕前的兄弟单位战友,刘青松率先发言,分享了自己参加武警部队共同课目教练员集训的经历。
“初次站上比武场,没想到几名配手因我咬字不清、普通话不标准,无法听清口令完成相应动作,让我在试训时遭遇了‘滑铁卢’……”刘青松坦言,这次“碰壁”让他的心情霎时跌入谷底:作为教练员的第一关都难以逾越,何以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杀出重围?但当他看到同样排名靠后的战友没有自暴自弃,夜以继日锤炼技能时,内心又燃起了斗志:“与其为一个明天不确定的结果而担心,不如关注今天学会了什么。”
说话间,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枚石子,展示在镜头前。“为了练好普通话,那段时间,我含着这枚石子练吐字发音,嘴里被磨出血泡,疼得张不开嘴……”刘青松说,随着石子被磨得日渐光滑,他的普通话水平也快速提升。现在,他经常把这枚石子带在身边,时不时地拿出来,回味那份“苦尽甘来”。
“疼,也是我对军营的最初印象。”对此,姚瑶深有同感。屏幕那头,她也展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块砖头,“做俯卧撑,我习惯把它垫在脚下;练臂力,我通常用绳子吊着它,再在另一端用木棍一点点往上卷;跑步时,脆把它绑在身上……这块砖浸透了我的汗水,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一颗被血肉磨平棱角的石子,一块被汗水浸透的砖头,两名带兵人的奋斗历程让屏幕两端的官兵对奋斗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感觉到疼,说明我们正在攻克难关、拔节生长。”刘青松感慨地说,“前行的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沟沟坎坎、磕磕碰碰,但望‘难’兴叹只会退步落后,迎难而上才能踏石成路,真正扛起重任、不辱使命。”
现场官兵的提问,将对话交流推向了高潮:“习主席曾语重心长地教导新时代青年要‘自找苦吃’,但是现在网上又有一种说法叫做‘年轻人不要没苦硬吃’,请问两位嘉宾对此有什么看法?”
“从通信专业调整到侦察专业,从军事岗位走向政工岗位,我也曾多次走到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一次次从能手到新手的考验。”姚瑶以自身经历作答,“如果说从‘0’到‘1’是一种成长,那么敢于选择从‘1’到‘100’则将迎来人生的进阶。”
在通信岗位上以优异成绩提干的姚瑶,毕业后回到单位,得知女子特战排排长岗位空缺,从未接触过特战专业的她决定去闯一闯。刚到侦察中队,她便带着女子特战班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翻越雪山、水面射击、山林地捕歼……她和男兵背一样的背囊,携带同等重量的战斗装具,每天奔袭训练10多个小时,训练成绩甚至高出了许多男兵一大截。正是凭借骄人的成绩,姚瑶带领女子特战班捧回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奖牌。
“自找苦吃才能超越自我。”刘青松也讲起了自己的转岗经历。受到电视剧《功勋》中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影响,他决定转换角色尝试更多可能。从搞教学组训的副中队长走上指导员岗位,“水土不服”现象起初在他身上格外明显,“一开始,我的身份角色还没完全转变,在战士们眼里,我还是那个整天拿着秒表下口令、卡时间的教官……”意识到问题所在后,他收起秒表、放低嗓门,沉下心来学习政策法规制度,跟战士们聊家常、摸实情,做好经常性思想教育和一人一事工作,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
“主动走出‘舒适圈’,是一个自找苦吃的过程,但只有吃下这份‘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素质的提档升级、能力的复合加成,更好地担起使命责任。”刘青松的一席话赢得官兵热烈掌声。活动现场,一名战士发表感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我们要摒弃‘骄娇’二气,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断克服强军路上的艰难险阻。”
两名对话人都在主官岗位,又都是“自带光环”的先进典型,为战育人是他们共同肩负的责任。
姚瑶讲述了自己在男兵中队任指导员的难忘经历。起初,性别的差异给她在管理上带来了很多不便,但她发挥自身心思细腻、亲和力强的优势,成为官兵们无话不说的“知心姐姐”。
“找准角色定位后,我开始设计教育课堂,把一些大道理用官兵身边的例子讲出来,让它们带着温度走进官兵内心。”姚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武警部队优秀政治教员比武中崭露头角。“每每看到中队战士站上颁奖台、获得某项荣誉,哪怕是取得一点进步,那种获得感、价值感、成就感比自己取得荣誉都强烈。”她将工作重心放在培育更多“种子”上,无论是组织军事训练,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给年轻战友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一个人也许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刘青松非常赞同姚瑶的做法。他回忆,一次支队预备教练员集训考核,所在中队成绩垫底,这让作为武警部队标兵教练员的他感到羞愧难当。从那以后,他在中队开展“骨干日”活动,动作一个一个抠、教案一篇一篇过、场景一个一个练。针对擒敌训练场景单一的问题,他和战友构设不同的环境和情况,并通过“沙盘推演+实地摆练”的方式进行反复论证优化。最终,探索出的“隐线种协同擒敌战法,被纳入武警部队训法训练库。“协力攻关的过程也是互学互鉴、交流提高的过程,实战化训练需要更多这样的‘众筹’来撬动战训耦合、能力进阶。”刘青松感慨道。
“远方的战友,我们向你们发起挑战!孰强孰弱,训练场上比比看!”刘青松带领现场官兵向“云端”那头的战友发起挑战。屏幕另一侧,姚瑶和她身后的战友摩拳擦掌、齐声应战:“我们全力迎战,与你们一较高下!”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交流活动在两个单位官兵激昂高亢的歌声中落下帷幕。“请党放心,强军有我!”铿锵的誓言响彻军营。